浙大西迁的四迁遵义

甜了个蜜 2025-01-09
回答数 6 浏览数 796
首页 > 小升初转学 > 浙大西迁的四迁遵义

共6个回答

旧城 旧城
浙大西迁的四迁遵义
1939年2月,竺可桢校长在贵阳与吴鼎昌主席商议,考虑将浙江大学迁往云南的建水或贵州的安顺。途经湄潭时,陈世贤、宋麟生的推荐让竺校长对湄潭产生了兴趣,这里山水秀丽、物美价廉,人民淳朴。考察后,竺校长认为湄潭风景优美,遂决定将其作为新址。严溥泉县长的热情欢迎和慷慨提供房舍,坚定了他的选择。
1小时前发布 回复
时光任你轻薄 时光任你轻薄
因遵义至湄潭的公路还有部分路面和桥梁未竣工,迁到遵义的浙大只好临时安排房舍复课,同时派理学院院长胡刚复、农学院院长蔡邦华到湄潭筹划迁校事宜,6月,浙大农学院师生陆续迁到湄潭,6月10日正式开学上课。
1小时前发布 回复
青栀无梦 青栀无梦
1938年8月,因战事影响,浙大再次迁移,这次是迁往广西宜山。在宜山,师生们面临疟疾和空袭的挑战,但通过精心规划和艰苦努力,最终于1940年1月抵达贵州。在贵州,浙大分别在遵义、湄潭等地设立分校,坚持办学,成为文军长征的重要一站。
1小时前发布 回复
 笑看浮生变 笑看浮生变
在抗日战争时期,浙江大学为了避开战争的战火,决定西迁至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。这一决定不仅保护了学校的教学活动,也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学术资源。湄潭浙江大学旧址是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,包括了多个重要建筑。湄潭文庙作为浙大办公室和图书馆的旧址,见证了当时学者们的工作与研究。
1小时前发布 回复
木念 木念
浙大西迁遵义湄潭办学,在生活极其艰苦的岁月里,竺可桢校长倡导“求是精神”,汇聚和保护了一大批如苏步青、王淦昌、贝时璋、卢鹤绂等一代知识分子精英。他们胸怀报国之志,陋室栖身,俭餐淡食果腹,创造了累累教学可研成果。培养了一大批如李政道、程开甲、叶笃正等新一批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。
1小时前发布 回复
忆以往泪为伊人流つ 忆以往泪为伊人流つ
1937年,抗日战争的烽火燃起,浙大校长竺可桢带领全体师生,踏上了一段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之旅。经过四次迁徙,最终落脚在贵州遵义的湄潭县。在这段长达七年的时间里,浙大成为其历史上最为光辉的一章,被称为“东方剑桥”。
1小时前发布 回复
推荐栏目
最新问答